婚姻关系变平淡如何改善?燕之屋《爱的小屋》

 新闻资讯     |      2023-12-19 19:35

  婚姻关系变平淡如何改善?燕之屋《爱的小屋》传授三个小妙招任是地久天长的两个人,难免会生出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尤其当一方试图改变另一方,结果反生间隙,或者遇到其他因素引发婚姻危机,包括人格特质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外界环境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幸福的婚姻,无不需要用心修复与经营。本期,由燕之屋独家冠名电台节目《爱的小屋》广州站特邀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梁得利老师,与大家一同探讨,面对变淡的婚姻关系,如何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系。

  大多数婚姻危机,究其根源在于沟通交流不畅。越是亲密的人,越需要坦诚沟通,好好说话。坦诚的沟通,才是消除误解和猜疑、建立互信和共识的基础。

  如果一方“心直口快”,言辞中充满批评、否定,有时甚至脱离了当下的事实,满是情绪化,上升到对另一方的人身攻击而另一方出于维护自我自尊的本能进行自证,结果,就是爆发争吵。双方无法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必然导致矛盾和裂痕。

  遇到事情,首先要让情绪冷静下来,管理好各自的情绪。继而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认真倾听对方,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能有意识地把关系上升到亲密关系,各自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要从“我”跟上升到“我们”这个角度,才能达到有效沟通,关系自然越来越亲密。

  每个人心中,往往存在一个“理想伴侣形象”,越是追求这个形象,越是想要改变另一方,另一方越是抗拒,结果自然败北。或是出于“投射性认同”心理,预设一种理想伴侣的相处模式,若是另一方按照预设的模式来相处,那证明是好的,是爱自己的。反之,就不爱,就想改变另一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生活习惯等也会有所不同。硬要让另一方改变,说是说为了他好,他可能只会认为,你简直没事找事,而你也冤屈,怎么他屡教不听不改,简直没把你放在心上双方互生嫌隙。

  不如放下改变对方的念头,接纳对方,理解对方,同时转变自己的想法,专注于修炼自己以及自我价值成长;若实在要紧的事上,则可以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改变对方,这里改变对方不是否定对方,而是要建立在认同与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与对方探讨怎么做会更好,共同寻求更优解。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其实,每个人也是处于变化之中。初初结婚、你侬我侬留下的固化形象、状态,辗转五年、七年之后却未必如此。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及时更新对另一方的了解,以当下的目光重新认识、发现,没准就会给感情带来新鲜感与惊喜感。

  大张旗鼓的离开,不过是试探;真正的离开悄无声息,关门声最轻。同样地,吵闹着要离婚的人,未必真要离婚,只是希望对方明白底线所在,并为之妥协让步;真正要离婚的人,不愿多沟通,只有一纸冰冷协议证书。

  一旦因为种种内因外联的缘故,婚姻关系濒临危机,我们还可以尝试重回最初的时候,追溯彼此的爱情地图,挖掘其中隐藏的美好回忆,哪怕有一丁点打动另一方的心,感情中还是有闪光点,能看到彼此有所付出而心生感恩,关系就有可能回暖;如果忆起之际,另一方也是在全盘否定,显然,这段关系到头了。

  太多七年之痒,不过是因为太习惯彼此的存在,理所当然地付出和享受,而缺少感恩、赞美、宽容的心,导致关系恶化。彼此是亲密爱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再亲再密,也要保持适当的边界感:多欣赏、赞美另一方,多表达心中的爱和感激,多容忍彼此的错失毛病,这种边界感也是关系的缓冲地带。此外,也可以制定共同目标,一起参加活动,调整生活节奏和环境,多创造一些相处空间、同频时光,唤醒彼此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心动瞬间。例如,制定家庭短期/长期计划表,互相鼓励,共同拼搏;定期开展家庭活动,一起旅行、出席活动,参加户外活动等;或者,不定期改变家庭环境,根据季节、心情、喜好等等调整软硬装布置装修,制造新鲜感,通过种种方式,不断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系。

  漫漫的人生长河之中,婚姻关系占据着重要一部分。遇到种种危机,在所难免。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去修复、去调整,越是用心经营,越容易获得幸福的婚姻。《爱的小屋》本期暖心分享,愿每一对夫妻在相处之中,不再试图改变另一方,而是彼此成全、成为更美好的自己,以智慧之道提升夫妻感情浓度,挽救变淡的婚姻。爱是婚姻的基调,作为万千家庭的陪伴者,燕之屋也将继续秉承“因爱而生,用爱滋养”的美好初心,守护爱、传递爱,唤醒更多人爱的能量,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到温暖。由燕之屋独家冠名电台节目《爱的小屋》广州站每周四12:00-12:30,广州新闻资讯广播FM96.2辣妈当家节目、广州新闻电台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期待您的收听!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